![CST/BERGER PAL/SAL N Series Original Instructions Manual Download Page 94](http://html1.mh-extra.com/html/cst-berger/pal-sal-n-series/pal-sal-n-series_original-instructions-manual_2693023094.webp)
94
|
中文
1 609 929 T52 • 21.1.09
正式操作
f
避免强烈冲撞测量仪器或让测量仪器掉落地面。
如果
测量仪器受到强烈的外来冲击,必须在继续工作之前
先检查仪器的精度
(参考
"
检查瞄准轴
(
参考插图
K
–
L)").
架起仪器和执行基本设定
指示:
首度使用水准测量仪器之前,必须参照指示
"
检查
瞄准轴
(
参考插图
K
–
L)"
检查仪器。
先竖起三脚架,并使用三脚架螺丝固定好水准测量仪器。
利用三脚架的架脚来调整三脚架,
使用地脚螺栓
11
来校
正水准测量仪器的位置。
必须把圆水准仪
13
的气泡移动
到内圈中。
拧转地脚螺栓 (
A
和
B
)
11
,以便将气泡移动到
A
和
B
之间。(参考插图
A
)
接著再拧转地脚螺栓 (
C
)
11
,至气泡移动到中央为止。
(参考插图
B
)
聚焦
把水准测量仪器移动到亮的背景前面,
或者把一张白色的
纸放在镜头
9
前面。
接著再转动目镜
5
,
至能够清楚地看
见十字交叉线段为止。
(参考插图
C
)
使用粗瞄准器
8
让水准测量仪器对准水准尺,
拧转聚焦调
整钮
6
至能够清楚地看见刻度面为止。
(参考插图
D
)
读水准尺
指示:
我们建议在工作结束前必须执行控制测量来检查测
量的结果。
进行控制测量时,要把仪器移动到距离原来的
放置位置约
15
米远处。
再度瞄准之前测量过的几个点。
这次的新读数应该和第一
次的读数一致。
如果结果不如预期,必须参照指示
"
检查瞄准轴
(
参考插
图
K
–
L)"
再度检查仪器。
必要时得重新调整划线板 (参
考
"
校正划线板
(参考插图
M
)
"
),
或者向博世电动工
具公司授权的顾客服务处求助。
读取高度
读取瞄准线的高度。
例如在图
E
上的高度是
1,195
米。
测量距离
先写下上端记号线的高度和下端记号线的高度。
注意,必
须笔直地竖立好水准尺。
以图
E
为例,上端记号线位在
1,352
米处,
下端记号线位在
1,038
米处。
把以上这两个
读数的差距乘
100
,
便可以得到实际的距离
"
仪器到水准
尺
"
。
(1,352
米
–
1,038
米
) x 100 = 31,41
米。
测量角度
(参考插图
F
)
使用交叉线瞄准
A
点。
调整
刻度盘
2
让刻度盘上的
0
度
和记号
3
对齐。
接著再瞄准点
B
并写下记号
3
上的角度。
校正
指示:
虽然所有的水准测量仪器在出厂之前都经过严格的
检测,
并且做好设定。
但是本公司还是建议您不定时检查
圆水准仪
13
和划线板的设定。
胀缩件
/
胀缩件
-
搬运保险装置
工作前先检查胀缩件是否运作正常。
先按下胀缩件
-
搬运
保险装置
4
,再松开保险装置便可以释放胀缩件。
测量并记下胀缩件膨胀后的高度。
重复上述的动作,并再
度记录胀缩件膨胀后的高度。
前后两次所记录的高度必须
一致。
校正水平仪
(
参考插图
G
–
J)
使用地脚螺栓
11
校准好圆水准仪
13
。
接著把水准测量仪
器翻转
180
度。
此时圆水准仪
13
上的气泡必须仍然位在
内圈中。
如果气泡的位置改变了,
便要重新校准水平仪。
拧转地脚螺栓
11
,
让气泡位在出发点和中心点之间。
拧
转两个调整螺丝
14
,
让气泡正确地位在中心位置上。
将水准测量仪器翻转
180
度。
如果校正的过程无误,
气
泡应该仍然位在中心的位置。
此时如果气泡偏离中心位
置,
那麽请您再度重复整个校正过程。
检查瞄准轴
(
参考插图
K
–
L)
选择两个固定点
A
和
B
,它们的距离必须在
30
到
50
米
之间。
在两个固定点上各摆好水准尺。
把水准测量仪器放
在两个固定点的中央,
并进行基本的校准工作。
从两个水
准尺上读取高度。
将
A
点的高度定为
a1
,
B
点的高度定
为
b1
。
两个点的距离
(a1
–
b1)
为
H
。
移动水准测量仪器,把它架设在距离
A
点约
1
到
2
米处。
再度校正好水平仪。
读取
A
点和
B
点的高度。
把读取的
值分别定为
a2
和
b2
。
如果运算值
a1
–
b1 = a2
–
b2 = H
相等
(最多
3
毫米差
距),
代表划线板的校准是正确的。
如果运算所得不相
等,必须重新进行校准的工作。
OBJ_BUCH-928-001.book Page 94 Wednesday, January 21, 2009 1:21 PM